作者: 洪辰宇 醫師 (Chen-Yu Hung, MD, RMSK, CIPS)

個案分享
26 歲男性,一次打羽球時扭傷腳踝,導致腳踝內外側疼痛,另外在踝關節內側後方有明顯壓痛點,扭傷後走路都是一跛一跛的,受傷後兩周還是無法正常行走,於是前來就診。
超音波顯示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及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均有扭傷,此外在壓痛點處可看到屈拇長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肌腱旁有積水,超音波的動態檢查可看到積水來自於踝關節後內側關節囊受傷導致關節液積在肌腱旁,於是使用超音波導引執行內外側韌帶損傷及踝關節後內側關節囊的 PRP 注射,治療兩次並固定六周,患者症狀即有八成以上的改善。(此個案發表於國際期刊 Medical Ultrasonography)

踝關節扭傷:外側韌帶是拉扯撕裂,內側韌帶是夾擠發炎
踝關節扭傷,因為常見是腳踝內翻的姿勢,所以對外側的韌帶來說是拉扯,常見問題是韌帶撕裂傷;而對內側的韌帶來說是夾擠,所以常見的問題是韌帶發炎。

外側最常發生撕裂傷的韌帶是前距腓韌帶,大約佔了八成,而跟腓韌帶的撕裂傷則常常是伴隨著前距腓韌帶的受傷,大約佔了兩成。這些韌帶的撕裂傷會導致腳踝關節不穩定,因此患者常常會在受傷後又再度扭傷腳踝,讓傷情更加嚴重。
內側的夾擠則是影響到所謂的三角韌帶,三角韌帶可以視為踝關節內側的關節囊,在腳踝過度內翻時會被夾到導致腫脹發炎,病患常常抱怨在內髁的下方有疼痛感。
此個案在超音波檢查下發現有屈拇長肌肌腱旁的積水,這個積水並非因為肌腱本身有受傷,而是來自於踝關節內的關節液,這種關節內的液體流到肌腱旁邊的現象在腳踝這個部位特別常見。這個現象的道理是:因為肌腱會經過關節,如果包圍在關節周圍的關節囊有破損,關節內的水就會從破損處滲透到肌腱旁。如果熟悉這些解剖關係,醫師就可以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得到關節囊受傷的診斷,對病灶加以治療。
結語
這篇文章簡單說明了腳踝扭傷容易受傷的構造及其機轉。若有腳踝的扭傷必須要針對這些常見的病灶先評估。此外,如果症狀非典型的內外側韌帶疼痛,一定要更加仔細檢查才能讓診斷更完整。還是老話一句,「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診斷」,沒有遺漏的病灶,才會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