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辰宇 醫師 (Chen-Yu Hung, MD, RMSK, CIPS)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以下均簡稱 TFCC)損傷是常見的手腕尺側(靠近小指那側)疼痛的原因。常見於跌倒時以手撐地、手腕劇烈扭轉或反覆旋轉/支撐動作後。本文延續〈手腕的黑盒子──TFCC損傷〉,進一步深入探討其結構與治療。
關於 TFCC 的解剖構造
Palmer 分類
TFCC 由六大結構組成:關節圓盤、半月板樣體、背側與掌側橈尺韌帶、尺側副韌帶、三角纖維軟骨,以及尺腕韌帶與尺側伸腕肌腱鞘。其中尺腕韌帶與尺側伸腕肌腱鞘分別位於掌側與背側,構成一個 U 字形的支撐結構。
1981 年 Palmer 醫師首次提出 TFCC 概念,並於 1989 年發表 Palmer 分類法,將 TFCC 損傷依部位分類。其中最常見的 Type 1B 類型,位於尺側外圍,常見於跌倒或運動傷害。

吊床模型與冰山概念
1996 年,日本醫師 Nakamura 提出「吊床模型」,認為關節圓盤與半月板樣體如吊床般支撐手腕負重。手外科醫師 Andrea Atzei 則進一步提出「冰山概念」,強調我們在關節鏡下看到的吊床等構造只是表層,真正關鍵的是隱藏在深處、負責穩定遠端橈尺關節的深層橈尺韌帶。
Atzei 進而針對橈尺韌帶病灶(Palmer 分類的 Type 1B 病灶)發展更細緻的分類,指出橈尺韌帶分為淺層與深層,後者對關節穩定性至關重要。由於 Type 1B 處為血流豐富區域,適合手術修補,因此後續又有許多針對 Atzei 分類法底下的各種類型受傷所做的臨床手術研究,
然而,要準確判別病灶類型仍需侵入性的關節鏡檢查。核磁共振雖能判斷是否有 TFCC 損傷,但對於 Type 1B 淺層與深層的區分仍有限。超音波亦面臨類似困難,因此 TFCC 的診斷在臨床上仍具挑戰性。
PRP 注射對於 TFCC 損傷的療效
目前 PRP 注射治療對於骨骼肌肉系統受傷的療效,已經有大量的研究,

這篇研究回溯分析 2020 到 2024 年間治療的六位病患,包括兩位女性、四位男性。其中四人經核磁共振診斷為 Type 1B 病灶,另外兩位分別為 1A+1B 和 1A+1C 病灶。治療前的平均疼痛分數為 5.67 ± 1.37,治療後下降到 0.83 ± 0.82,統計上有顯著差異。
洪醫師的研究顯示,透過超音波導引,將 PRP 精準注射到 TFCC 外圍的特定目標區,並依照病患針刺時出現的酸痛反應來判斷注射點,能有效改善 TFCC 損傷帶來的不適。

對於像 PRP 這類再生注射,大家最關心的就是:結構性的損傷能不能真的修復?這篇研究雖然沒有後續的影像追蹤,無法證實 TFCC 的結構損傷是否真的有改善,但這是目前第一篇針對 TFCC 損傷使用 PRP 注射治療的臨床研究,洪醫師也根據 TFCC 的解剖特性,提出一套涵蓋整個尺側病灶的注射標準流程,接受這項治療的病患,臨床症狀都有明顯改善。
結語
TFCC 是造成手腕疼痛的常見原因,其中又以 TFCC 外圍結構的損傷(Type 1B 病灶)最為多見。這個區域的血液循環相對良好,具備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只要經過仔細的評估與妥善的治療,症狀通常都能獲得改善,進而恢復正常的手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