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疼痛

下背痛常見問題

  • 源自椎間盤的疼痛
  • 腰椎小面關節病變
  • 腰椎神經根病變(坐骨神經痛的最常見原因)
  • 薦髂關節病變
  • 上臀神經夾擠
  • 胸腰筋膜損傷

所謂的下背在醫學上定義包含從第十二根肋骨以下一直到臀部的最下緣,所以骨骼結構包含了五節的腰椎、薦椎、尾椎和髂骨。五節的腰椎每節之間都有「椎間盤」以及「小面關節」彼此互相連接。薦椎和髂骨之間有薦髂關節形成骨盆。下背痛的診療相當複雜,背後可能的病因百百種,以下簡單介紹:

排名第一的是源自椎間盤的疼痛

椎間盤是位於兩節脊椎骨中間負責分散力量的構造,其結構可以用「麻糬」來做比喻。麻糬的外皮是由一層層膠原纖維所形成的「纖維環(annulus fibrosus)」所組成;而麻糬的內餡則是由質地類似牙膏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所組成。

當我們工作反覆承受過多負重,或是過度的腰椎扭轉(特別是在彎腰的狀況下扭轉腰部),都容易造成椎間盤外圍的纖維環損傷。因為纖維環的後方有感覺神經(sinuvertebral nerve)的痛覺受器,因此纖維環的裂傷就會導致源自椎間盤的下背痛(這和椎間盤突出進而壓迫腰椎神經根而造成的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是不同的狀況)。目前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椎間盤內的 PRP 注射可用於治療這樣的疼痛。

延伸閱讀:大部分下背痛的來源:源自椎間盤的下背痛

腰椎「小面關節」病變

腰椎的負重大約有  3/4  是由前方的椎間盤來承受,只有 1/4 是透過後方的小面關節來傳遞力量。因此,小面關節的問題通常是因為要代償前方的椎間盤結構及功能異常才逐漸出狀況的。

我們的腰椎在前彎和後仰的時候,上下兩節腰椎的小面關節要彼此互相滑動,當小面關節出狀況導致卡住時(現代人因為常常久坐,小面關節易卡在彎曲打開的位置),便很可能會造成僵硬和疼痛的問題。

腰椎神經根病變

上面提到的纖維環裂傷,除了可能導致源自椎間盤本身的疼痛外,也可能讓椎間盤中央的髓核沿著纖維環的裂痕向後漏出,這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可能由前往後去壓迫腰椎的神經根,造成下肢的痠麻痛等症狀(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甚至嚴重時連翻身起床都會有困難。除了椎間盤突出以外,小面關節骨刺、黃韌帶肥厚、腰椎滑脫等等,都可能造成神經孔狹窄而壓迫腰椎神經根。若症狀明顯不適,脊椎硬膜外注射是個很有效的症狀治療方式。

薦髂關節病變

「薦髂關節」顧名思義是介於薦椎和髂骨之間的關節,又被稱作是骨盆關節。此關節的表面有相當多的薦髂韌帶以及有臀大肌接在附近幫忙維持穩定。當薦髂韌帶受傷導致薦髂關節不穩定時,除了直接造成疼痛,也會使臀部的肌肉如梨狀肌為了代償維持穩定而產生過度收縮緊繃的情況,因此造成梨狀肌深處的坐骨神經的壓迫,這就是熟為人知的「梨狀肌症候群」的根本原因。

其他常見下背痛原因

除了以上幾個最常見的原因外,腰椎旁的「肌肉筋膜系統」和「上臀神經」也是造成下背痛常見的元兇。腰椎旁有所謂的「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其包覆著淺層和深層的腰椎旁肌肉,共同合作維持下背部的動態穩定。當這些結構局部有受損時,其他正常的肌肉和筋膜便會加強收縮來維持張力的完整性,因此患者便會容易感到下背部緊繃且很難放鬆。而且因為動態不穩定,反覆的活動就容易造成下背疼痛的症狀。

上臀神經源自腰椎一、二、三節的神經根,在往遠端走的路上會跨過髂骨脊,神經在這個跨過骨頭的狹窄隧道容易被拉扯夾擠而造成神經痛。當病患在此處有壓痛時,使用神經解套注射可輕鬆解決此問題。

以上問題如何根本治療

最常見的問題還是以椎間盤為主,所以可以先以神經解套注射硬膜外注射緩解椎間盤及神經根相關的疼痛,而後針對椎間盤的損傷進行自體血小板(PRP)的結構修復治療,另外也要考慮腰薦椎旁的肌肉、筋膜及韌帶等軟組織的受傷。在這樣的全盤考慮下,大多數的下背痛都能得到不錯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