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辰宇 醫師 (Chen-Yu Hung, MD, RMSK, CIPS)

核磁共振(MRI)是什麼?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種在醫院才有配置的高級影像檢查,原理是將人體置於高磁場的環境下,利用無線電波激發體內的氫原子,使其產生共振訊號,再經由電腦運算得到人體影像。

有言道「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診斷」。我們人體的疼痛大多是軟組織受傷發炎所造成,而 MRI 對人體軟組織有很好的呈像效果,此外 MRI 還可以透過訊號的改變來偵測發炎的組織,因此在疼痛治療上,MRI 對診斷大有幫助。

MRI 有什麼優缺點?

X 光主要是看骨頭,很難評估軟組織。超音波檢查雖然可以評估軟組織,但受限於超音波的穿透力,太深的組織看不清楚,還會被骨頭擋住。MRI 則沒有深度以及被骨頭擋住的問題,所以整個人體都能看得清楚。

很多人會把 MRI 和 CT(computed tomography, 電腦斷層) 搞混,以為 MRI 有輻射線,但其實有輻射線的是 CT,MRI 並沒有輻射暴露的問題。MRI 較大的缺點是費用高昂,並且有些患者在狹窄的隧道式機器內會有心理壓力無法久待。

MRI 不是萬能?

就好像汽車發不動時,修車師傅可能必須要先詢問「病史」,了解有哪些可能的原因,而且可能需要拍打或敲一敲引擎,或測試電路的訊號…等一樣,光是得到一張引擎的照片並不能直接知道故障的原因。

所以除了 X 光、超音波或甚至 MRI 這樣的影像檢查,醫師還需要做許多的理學檢查來互相對照。例如用手指去按壓可疑的病灶處看看是否有壓痛點這點就尤其重要,所以國外的大師打趣的說,比起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My Regional Investigator (手指 MRI) 更為重要。總之,MRI 提供的是完整的犯罪現場,但造成疼痛的兇手是誰,尚待醫師偵探找尋線索、抽絲剝繭。

什麼狀況需要 MRI?

1. 膝關節疼痛(十字韌帶、半月板、軟骨)

膝關節是很需要 MRI 檢查的部位。膝關節最容易有問題的結構包含十字韌帶、半月板、關節軟骨等。十字韌帶和半月板都是比較深層的結構,再加上其組織走向的關係,超音波很難精確評估(如果超音波看得出問題那大概就是有問題,但超音波看起來正常不代表沒問題),所以還是要靠 MRI 揭曉答案。

膝蓋骨正後方軟骨的磨損缺陷在醫學的正式名稱叫「髕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在老人家關節退化或是運動員都常見,但也是超音波檢查的盲點(被膝蓋骨擋住),而 MRI 則能不受阻擋的讓髕骨軟骨損傷無所遁形。

2. 脊椎問題(椎間盤、 脊椎/神經孔狹窄)

另外就是脊椎的問題。不管是頸椎(肩頸痠痛)或腰椎(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椎間盤都是重點評估的目標。椎間盤的問題有兩大類:纖維環裂傷以及椎間盤突出。纖維環裂傷是所有椎間盤問題的前身,且根據研究有約 40% 的下背痛源自腰椎椎間盤的纖維環裂傷所導致的疼痛(discogenic pain)。而腰椎椎間盤突出更是大家耳熟能詳,造成坐骨神經痛的最大宗禍首。就像法官判案需要有證據一樣,這些問題都必須至少有核磁共振檢查,得到椎間盤問題的診斷證據後才能進一步討論治療。

3. 骨髓病灶(膝、髖等負重關節)

最後就是骨髓病灶這種骨頭內部的問題(bone marrow lesion or edema,可想成骨頭的瘀青),也必須要依賴 MRI 才能診斷。有了 MRI 的 3D 立體定位才能將針放到精準的位置執行骨內注射。雖然骨髓病灶在全身的骨頭都可能發生,但是以下肢的負重關節如髖關節和膝關節最為常見,所以髖關節也是常常需要 MRI 檢查後才能精確治療的部位。

必須要強調的是,這邊說的需要做核磁共振的情況,是一般醫學上的討論。然而在現行的健保體制下,若非症狀嚴重或是為了手術做術前規劃,可能很難做到健保的檢查。如果受疼痛所困擾卻又苦於找不到病因,不妨考慮自費 MRI 檢查。

結語

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 MRI 檢查,並且列舉了一般常見可能需要做 MRI 的情況。MRI 不是萬能,也不是所有的疼痛問題都需要這項檢查,但如果有找不到原因的疼痛,可以和臨床醫師討論,也許安排檢查後診斷就能水落石出,治療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