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疼痛

肩頸疼痛常見問題

  • 源自椎間盤的疼痛
  • 頸椎小面關節病變
  • 頸椎神經根病變
  • 背肩胛神經夾擠
  • 頸椎旁肌肉筋膜問題

源自椎間盤的疼痛

提到椎間盤,一般人想到的都是腰椎,但其實整條脊柱的每節脊椎骨中間都有椎間盤,頸椎也不例外。

椎間盤的結構包含外圍一層層膠原纖維所組成的「纖維環」和內層富含水分的膠狀物質「髓核」,這樣的構造有避震承重的功能。當長期姿勢不良(例如:長時間低頭划手機,或辦公時脖子伸出去面對電腦),或是有受傷(例如車禍導致所謂的甩鞭症候群),都有可能讓椎間盤結構受損。

椎間盤內有許多感覺神經支配,當椎間盤受損就有可能導致「源自椎間盤的疼痛(discogenic pain)」。病患可能會覺得脖子的轉動、前彎後仰等動作卡卡的不順,另外會依有問題的椎間盤節位不同有不一樣的症狀(如下圖),常見的後頸疼痛肩頸轉角的疼痛以及俗稱的膏肓痛(兩肩胛之間)等等都可以是椎間盤受傷所引起。

頸椎小面關節病變

頭部的重量相當於一顆保齡球。頭部重量平時主要由頸椎椎間盤來負責承重,小面關節負責較少。當椎間盤出問題,小面關節的工作量就會增加,因此小面關節周圍開始出現所謂的「骨刺」等骨質增生,小面關節內的軟骨也會開始磨損,這就是小面關節病變。患者常抱怨有後頸兩側小面關節的壓痛。

頸椎神經根病變

當椎間盤結構受損,內部的髓核就會從纖維環破裂處被擠出,若被往後擠壓突出去,就是所謂的「椎間盤突出」,容易壓迫到頸椎神經根而造成神經根病變。這樣的問題會因為小面關節骨刺導致神經孔更加狹窄而更嚴重。患者會有上肢痠麻痛的症狀。

有個簡單的小測試:如果手在下垂的姿勢下特別不舒服,但把手舉高就覺得舒緩很多,這就代表上肢的酸麻痛和頸椎相關。這是因為手舉高可以縮短頸椎和上肢的距離,降低神經根的拉扯,所以可舒緩症狀。

背肩胛神經夾擠

背肩胛神經源自頸椎第五神經根,分支出來後立馬鑽入中斜角肌往後方走,走在提肩胛骨肌之下,最後沿著肩胛骨內側走在菱形肌的深處。

當頸椎姿勢不良或頸部肌肉過度使用,這條神經容易被夾擠。由其解剖路徑可知,當背肩胛神經受夾擠,疼痛位置會出現在肩頸和肩胛骨內側,也就是俗稱的「膏肓痛」的位置。此背肩胛神經夾擠頸椎椎間盤損傷,是膏肓痛最常見的兩個原因,而非膏肓處本身的問題

頸椎旁肌肉筋膜問題

頸椎旁有非常多的肌肉,有的位置較深,跨越的頸椎節數較少,主要負責維持頸椎的動態穩定;有的位置較淺,跨越的頸椎節數較多,主要負責轉頭、前彎後仰等動作控制。如果負責穩定的肌肉出問題,負責動作的肌肉就要被迫來幫忙代償,但這些肌肉天生不是用來維持穩定,因此不耐久,在長期代償下會有更多惡性循環。

另外,許多患者因為肩頸痠痛問題常常執行自我伸展,或是去尋求按摩緩解,但若伸展不當或按摩過度,可能反而讓肌肉受傷。例如以下影片為一肩頸轉角疼痛患者的超音波導引注射,注射液讓肌肉內的小撕裂傷被撐開而顯而易見,且誘發出病人平常的疼痛。

以上問題如何根本治療

常見的肩頸痠痛、膏肓痛等症狀,可以先以神經解套注射硬膜外注射以迅速改善症狀,然後針對椎間盤損傷、小面關節病變進行自體血小板(PRP)的結構修復治療,另外也不要遺漏肌肉內的受傷。把這些可能因素都考慮在內後,肩頸酸痛問題通常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