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部疼痛

踝關節常見問題
- 急性踝關節扭傷
- 距下關節扭傷
- 中足關節扭傷
- 阿基里斯腱拉傷及撕裂傷
- 足底肌膜炎
足踝部是個複雜的構造,總共包含 26 根骨頭、 33 個關節、還有超過一百條以上的韌帶、肌肉、肌腱等軟組織。一般人平均一天要走 3000 到 10000 步,如果是體重 60 公斤的成人,那麼每天他的腳就要抬起並承受 180 到 600 噸的重量!所以難怪足踝部的疼痛會如此常見。
急性踝關節扭傷
最常見的足踝問題是腳踝扭傷,也就是俗稱的「翻船」或是「翻腳刀」。通常是因為在落地時踩在不平整的地面或是踩空而導致踝關節內翻。

外側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以及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是最容易因為過度拉扯而受傷之韌帶。至於內側的韌帶(deltoid ligament)受傷則較為少見,且內側的受傷機轉通常是因為內踝和距骨兩塊骨頭撞在一起產生夾擠,和外側是因為過度拉扯而受傷不同。
韌帶的扭傷分三個等級,扭傷等級愈高,踝關節的腫脹和疼痛會愈明顯,且功能和穩定性都愈差。

距下關節和中足關節扭傷
足踝部的解剖相當精巧,既要足夠柔軟,在跑跳的時候能吸收超過體重的衝擊力;又要足夠堅硬,在行走時可以形成穩定的地基向前推進。能同時具備這兩種特質,這都歸功於距下關節和中足關節的巧妙設計。在治療上,這兩個關節都應該被考慮在內。

常見的疼痛症狀,包含腳底疼痛、阿基里斯腱疼痛、蹠痛、內側足弓疼痛等。這些不同表現的疼痛,其實大多可以追溯歸因至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足踝部的韌帶受傷(特別是和中足關節相關的韌帶)所導致的關節不穩定。當關節不穩定,足底筋膜、阿基里斯腱、足部的小肌肉等就要代償來維持足弓穩定,當代償失衡就會產生各式不同的足踝部疼痛。

治療疼痛的根本原因,而非治療疼痛這個症狀
得到美國骨內科醫學會(AAOM )終身成就獎的足踝部再生注射大師 Dr. Lenny Horwitz 曾經說過一句至理名言:「treat the root cause, not the symptoms」。要治療疼痛的根源,而非治療疼痛的症狀本身。
再生注射(RIT, regenerative injection therapy),不管是增生療法,或是最近愈來愈夯的自體血小板注射(PRP),都是修復性的治療,有別於過去遇到疼痛只能消極的消炎止痛,可以帶來較為持久及顯著的療效。搭配超音波對於韌帶和關節的精準評估和導引注射,終於可以從根本上去治療足踝部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