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積水怎麼辦?閒聊「積水」的二三事
關節內本來就存在有液體,由關節的內襯「滑膜」所分泌,但如果關節內的液體變多,而且本身不是風濕免疫科疾病或痛風體質,就要小心關節內的結構出事了。除了關節積水以外,肌腱旁積水和滑液囊積水一樣也不單純,這些都必須要去找尋背後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要見樹不見林,只想單純把積水抽掉,這樣才能永久性的解決積水的問題。
關節內本來就存在有液體,由關節的內襯「滑膜」所分泌,但如果關節內的液體變多,而且本身不是風濕免疫科疾病或痛風體質,就要小心關節內的結構出事了。除了關節積水以外,肌腱旁積水和滑液囊積水一樣也不單純,這些都必須要去找尋背後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要見樹不見林,只想單純把積水抽掉,這樣才能永久性的解決積水的問題。
66 歲女性,某次上完廁所後在起身時突然出現右膝內側劇痛。必須拿著拐杖才能走。核磁共振顯示在脛骨平台內側有大範圍的骨髓水腫,此為其膝蓋劇痛的直接原因。在接受 PRP 骨內注射後即大幅改善。核磁共振下看到的骨髓水腫,可以把它想成是骨頭內的瘀青或受傷,因此造成疼痛。對於 60 歲上下的膝關節自發性急性疼痛,常常是因為半月板或軟骨等幫助膝關節避震的結構受損了,骨頭就被迫承受過多的力量進而受傷。本個案有治療前後的核磁共振影像比較,可以看到骨頭水腫的大幅消退,為骨內注射的療效提供了客觀的強力證據。
核磁共振(MRI)是沒有輻射線的檢查,可以將全身的軟組織做很好的呈像,也可以透過訊號改變偵測發炎的組織,因此在疼痛治療上是幫助診斷的強大利器。但 MRI 也不是萬能,只是將身體結構作忠實的呈現,仍需要醫師透過理學檢查做對照,找出造成疼痛的真正病因。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 MRI 檢查的優缺點,並且列舉了常見需要做 MRI 的情況。
骨髓病灶(bone marrow lesion, BML)是身體的骨頭因為過多的壓力而受傷,有研究發現它是骨頭的水腫,也有研究發現它是骨頭的微小骨折,總而言之就是「壞掉的骨頭」。目前的研究發現骨髓病灶和疼痛有著高度的相關,是各種 MRI下所看到的結構異常中和疼痛最相關的。也因此有許多研究開始執行「骨內注射」,試圖修復這些受傷的骨頭,結果發現效果良好,不管是疼痛或是功能指標都比以前的治療有更好的改善。這篇文章就來介紹關於骨髓病灶及骨內注射的新觀念!
你/妳是否全身到處都痛,還常常覺得情緒低落,怎麼睡都睡不飽,上班覺得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如果有這些症狀,要小心得到「纖維肌痛症」!根據研究,大約一百位成年人就有兩位是纖維肌痛症患者,且好發於 20-60 歲的女性,因此又被稱作「公主病」。診所有時候會有這樣患者前來就診,注射治療對他們有甚麼樣的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