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積水怎麼辦?閒聊「積水」的二三事
關節內本來就存在有液體,由關節的內襯「滑膜」所分泌,但如果關節內的液體變多,而且本身不是風濕免疫科疾病或痛風體質,就要小心關節內的結構出事了。除了關節積水以外,肌腱旁積水和滑液囊積水一樣也不單純,這些都必須要去找尋背後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要見樹不見林,只想單純把積水抽掉,這樣才能永久性的解決積水的問題。
關節內本來就存在有液體,由關節的內襯「滑膜」所分泌,但如果關節內的液體變多,而且本身不是風濕免疫科疾病或痛風體質,就要小心關節內的結構出事了。除了關節積水以外,肌腱旁積水和滑液囊積水一樣也不單純,這些都必須要去找尋背後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要見樹不見林,只想單純把積水抽掉,這樣才能永久性的解決積水的問題。
66 歲女性,某次上完廁所後在起身時突然出現右膝內側劇痛。必須拿著拐杖才能走。核磁共振顯示在脛骨平台內側有大範圍的骨髓水腫,此為其膝蓋劇痛的直接原因。在接受 PRP 骨內注射後即大幅改善。核磁共振下看到的骨髓水腫,可以把它想成是骨頭內的瘀青或受傷,因此造成疼痛。對於 60 歲上下的膝關節自發性急性疼痛,常常是因為半月板或軟骨等幫助膝關節避震的結構受損了,骨頭就被迫承受過多的力量進而受傷。本個案有治療前後的核磁共振影像比較,可以看到骨頭水腫的大幅消退,為骨內注射的療效提供了客觀的強力證據。
核磁共振(MRI)是沒有輻射線的檢查,可以將全身的軟組織做很好的呈像,也可以透過訊號改變偵測發炎的組織,因此在疼痛治療上是幫助診斷的強大利器。但 MRI 也不是萬能,只是將身體結構作忠實的呈現,仍需要醫師透過理學檢查做對照,找出造成疼痛的真正病因。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 MRI 檢查的優缺點,並且列舉了常見需要做 MRI 的情況。
膝關節過去都好好的,可是某一天的某一刻起,雖然當下沒有受傷,但就突然開始膝關節疼痛,甚至痛到不能行走,如果有以上狀況,就要高度懷疑「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spontaneous osteonecrosis of knee, SONK)」。這個病簡單的說就是骨頭的受傷,通常是因為膝關節的軟骨或半月板有損傷,這些膝關節的避震器功能變差後,軟骨下的骨頭過度負荷進而造成此疾病。如有懷疑應盡早安排核磁共振以早期診斷,骨內注射自體血小板(PRP)可以加速骨髓病灶的恢復,早期恢復功能並避免未來的人工關節置換。
骨髓病灶(bone marrow lesion, BML)是身體的骨頭因為過多的壓力而受傷,有研究發現它是骨頭的水腫,也有研究發現它是骨頭的微小骨折,總而言之就是「壞掉的骨頭」。目前的研究發現骨髓病灶和疼痛有著高度的相關,是各種 MRI下所看到的結構異常中和疼痛最相關的。也因此有許多研究開始執行「骨內注射」,試圖修復這些受傷的骨頭,結果發現效果良好,不管是疼痛或是功能指標都比以前的治療有更好的改善。這篇文章就來介紹關於骨髓病灶及骨內注射的新觀念!
中老年患者膝關節疼痛就診,常聽到的回答就是「軟骨磨損」或是「膝蓋退化長骨刺」,這是醫師單純就 X 光看圖說故事最容易給的答案。但是 X 光只能看到膝關節的骨骼結構,周圍的軟組織都被忽略了,這樣的說法並非膝關節退化的全貌。洪醫師指出,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必須把肌腱韌帶等軟組織、關節、骨內病灶、神經等全盤考慮進去,在該做的檢查做完後根據病人的實際狀況量身訂做注射治療策略,才能真正根治疼痛。
後十字韌帶和另一條所謂的前十字韌帶兩者是共同維持膝關節穩定最重要的靜態穩定者,如果後十字韌帶受傷會造成膝關節的不穩定,影響功能及運動表現。此個案因為車禍受到膝蓋撞擊而導致高度的後十字韌帶撕裂傷,經過自體血小板注射後,影像呈現結構有明顯改善,且能繼續在運動場上有優良表現。此個案顯示,再生注射提供了後十字韌帶撕裂傷的一項非手術的積極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