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積水怎麼辦?閒聊「積水」的二三事
關節內本來就存在有液體,由關節的內襯「滑膜」所分泌,但如果關節內的液體變多,而且本身不是風濕免疫科疾病或痛風體質,就要小心關節內的結構出事了。除了關節積水以外,肌腱旁積水和滑液囊積水一樣也不單純,這些都必須要去找尋背後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要見樹不見林,只想單純把積水抽掉,這樣才能永久性的解決積水的問題。
關節內本來就存在有液體,由關節的內襯「滑膜」所分泌,但如果關節內的液體變多,而且本身不是風濕免疫科疾病或痛風體質,就要小心關節內的結構出事了。除了關節積水以外,肌腱旁積水和滑液囊積水一樣也不單純,這些都必須要去找尋背後發生的原因,對症下藥,不要見樹不見林,只想單純把積水抽掉,這樣才能永久性的解決積水的問題。
踝關節扭傷,因為常見是腳踝內翻的姿勢,所以對外側的韌帶來說是拉扯,常見問題是韌帶撕裂傷;而對內側的韌帶來說是夾擠,所以常見的問題是韌帶發炎。此個案在超音波檢查下發現有屈拇長肌肌腱旁的積水,這個積水並非因為肌腱本身有受傷,而是來自於踝關節內的關節液,這種關節內的液體流到肌腱旁邊的現象在腳踝這個部位特別常見。這個現象的道理是:因為肌腱會經過關節,如果包圍在關節周圍的關節囊有破損,關節內的水就會從破損處滲透到肌腱旁。如果熟悉這些解剖關係,醫師就可以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得到關節囊受傷的診斷,對病灶加以治療。
核磁共振(MRI)是沒有輻射線的檢查,可以將全身的軟組織做很好的呈像,也可以透過訊號改變偵測發炎的組織,因此在疼痛治療上是幫助診斷的強大利器。但 MRI 也不是萬能,只是將身體結構作忠實的呈現,仍需要醫師透過理學檢查做對照,找出造成疼痛的真正病因。這篇文章簡單介紹了 MRI 檢查的優缺點,並且列舉了常見需要做 MRI 的情況。
肌肉的受傷很常見,但有時需要仔細的檢查才不會錯失診斷。分享一位手肘疼痛的個案,一開始的診斷為常見的「網球肘」,但在第一次治療後並沒有完全康復,第二次更仔細的理學及高階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可能有罕見的「旋後肌」的撕裂傷,最後由核磁共振證實,治療後才完全康復。所以,「會好的疼痛都是相似的;不會好的疼痛各有各的特殊受傷之處。」
坐骨神經位於大腿後側,其內部其實是由兩條神經所組成:脛神經和腓神經。正常情況下這兩條神經彼此之間有很好的滑動性,但如果發生沾黏而導致神經滑動性變差,便可能導致大腿後方緊繃甚至容易抽筋。神經解套注射是很好的治療方式,在超音波下將兩條神經的沾黏解開,往往大腿後方的柔軟度就會增加,抽筋的問題也會因此改善。
高爾夫球運動因為男女老少皆宜,在近年愈來愈盛行,但其運動傷害其實並不少見。這篇文章主要介紹高爾夫球的手肘運動傷害,包含肱外上髁炎及肱內上髁炎,及再生注射在這類疾病的治療。